2025年9月10日凌晨,蘋果舉辦秋季新品發布會,正式推出了全新的iPhone 17系列手機。

與前幾代產品僅僅常規更新不同,今年iPhone 17系列手機的標準版升級幅度堪稱史詩級,標準版不僅首次支持ProMotion刷新率,電池容量也顯著提升,相比上代續航延長近6小時。此外,蘋果還推出了主打極致纖薄的iPhone Air,機身厚度僅為5.6mm,勢必將吸引諸多追求潮流體驗的用戶。
可以說,2025年已然成為蘋果轉變產品策略的分水嶺。蘋果終于不再堅持此前擠牙膏式的產品更新策略,而是開始跟隨安卓手機的步調,推出真正意義上的高性價比產品。這一戲劇性的轉變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市場邏輯和戰略考量?
庫克擠爆牙膏背后,蘋果被安卓逼急了
過去幾年,蘋果iPhone標準版機型的保守更新策略已經到了令人詬病的地步。從iPhone 13到iPhone 16,標準版機型的核心配置幾乎沒有實質性突破:屏幕一直停留在60Hz刷新率,電池容量提升微乎其微,充電功率更是多年保持在20W左右的水平。這種“擠牙膏”式的更新策略,讓iPhone標準版在面對安卓旗艦產品時顯得黯然失色。
以屏幕為例,當安卓手機在2020年就普遍采用120Hz高刷屏幕時,iPhone標準版直到2025年才姍姍來遲。這種技術上的滯后不僅讓用戶體驗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它讓蘋果在產品競爭力上逐漸失去優勢。用戶花費近6000元購買一款iPhone 16標準版,卻只能獲得60Hz的屏幕體驗,這種性價比的失衡已經到了無法忽視的程度。
與蘋果保守的產品策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安卓手機廠商在硬件配置上激進內卷。過去幾年,無論是小米、華為、OPPO還是vivo,都在硬件規格上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20Hz乃至144Hz屏幕成為標配,快充功率從65W一路飆升到200W以上,攝像頭像素更是向著億級邁進。
更令蘋果感到焦慮的是,安卓廠商已不再滿足于單純的硬件競爭,而是開始在軟件生態上向蘋果發起挑戰。華為的鴻蒙系統、小米的MIUI、OPPO的ColorOS等,都在用戶體驗上不斷優化,力求縮小與iOS的差距。特別是在AI功能、跨設備互聯、云服務等方面,安卓廠商展現出了強烈的創新精神。

最具威脅性的是,安卓廠商開始主動兼容蘋果生態。例如,OPPO開發了可以與Mac電腦協同工作的應用,vivo更是在其最新的OriginOS中集成了多項跨平臺功能。這種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既然消費者離不開蘋果的某些服務,那就讓安卓設備也享受到這些服務,從而降低用戶的切換成本。
這種主動兼容策略的效果異常顯著。許多原本猶豫不決的iPhone用戶發現,使用安卓手機并不意味著要完全放棄蘋果生態,這大大降低了他們嘗試安卓產品的心理門檻。當硬件配置更強、價格更合理的安卓手機還能部分兼容蘋果生態時,iPhone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市場數據最能反映蘋果面臨的嚴峻挑戰。IDC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2.86億臺,同比增長5.6%。然而,蘋果在這一輪增長中的表現卻令人擔憂。同期,iPhone的出貨量同比下跌5.4%,排名從第一跌至第三。2025年二季度,iPhone的出貨量僅為960萬臺,更是僅位列第五名。
需要注意的是,蘋果的下滑并非發生在市場萎縮期,而是出現在整個市場復蘇的背景下。這說明問題不在于市場需求不足,而在于蘋果產品本身的競爭力下降。當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時,他們開始用腳投票,選擇那些性價比更高、配置更先進的產品。
可以說,iPhone 17標準版的升級是蘋果被市場逼出來的結果。當安卓競爭對手在各個維度上都展現出強勁實力時,蘋果再也無法依靠品牌溢價和生態優勢維持現狀,必須要在產品力上做出實質性的改進。
極致纖薄的iPhone Air,或為折疊屏鋪路
在iPhone 17系列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全新的iPhone Air。這款產品以5.6mm的極致纖薄機身作為最大賣點,在視覺效果和手感體驗上確實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正如所有追求極致設計的產品一樣,iPhone Air在配置上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

從處理器配置來看,iPhone Air雖然采用了A19 Pro處理器,但只有6核CPU和5核GPU,比常規版少了一個GPU核心。這種配置策略反映了蘋果在性能和功耗之間尋求平衡的努力。
極致纖薄設計最直接的代價就是內部空間的壓縮,而電池容量往往首當其沖。iPhone Air的電池容量僅為3149mAh,相比其他型號明顯偏小。在當前用戶對續航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這一配置可能會成為一個明顯短板。
盡管iPhone Air在某些配置上存在妥協,但從蘋果的產品規劃角度來看,這款產品的意義可能遠超其本身。蘋果向來以前瞻性的產品規劃著稱,iPhone Air很可能是為未來的折疊iPhone積累技術經驗的重要一環。
超薄設計技術對于折疊屏產品至關重要。折疊屏手機在展開時需要保持相對輕薄的體驗,這要求廠商在有限的空間內集成更多的功能模塊。iPhone Air的5.6mm厚度展示了蘋果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積累,為未來折疊產品落地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iPhone Air讓蘋果能夠在真實市場環境中測試用戶對超薄設計的接受度。通過觀察消費者的反饋和使用習慣,蘋果可以為折疊iPhone的設計提供寶貴的參考數據。這種市場驗證的價值往往超過了單一產品的商業成功。

關于蘋果折疊iPhone的傳言已經流傳多年,而最新的分析師報告顯示,這一產品推出的時間可能比預期更近。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2025年9月3日發布的調研報告中透露,蘋果預計于2026年推出折疊iPhone。郭明錤透露,蘋果近期已上調折疊iPhone出貨量,2026與2027年分別提升至800-1000萬與2000-2500萬(原預估為600-800萬與1000-1500萬)。這一數據的上調反映了蘋果對折疊iPhone市場前景的信心。
從市場角度來看,折疊屏手機正在從概念產品向主流產品轉變。華為、三星、小米等廠商的折疊屏產品已經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市場認可,技術成熟度也在不斷提升。在這種背景下,蘋果推出折疊iPhone不僅是技術發展的自然結果,也是維持市場競爭力的必要選擇。

可以說,iPhone Air問世,可以視為折疊iPhone的預演。通過這款產品,蘋果不僅展示了在超薄設計方面的技術實力,也為未來折疊產品的市場推廣積累了經驗。當2026年折疊iPhone正式發布時,市場和消費者已經通過iPhone Air對蘋果的超薄設計理念有了初步認識。
內卷硬件之外,蘋果亟待補齊AI短板
2025年推出的iPhone 17系列四款產品,確實讓蘋果在硬件競爭中重新獲得了主動權。120Hz屏幕的下放、處理器性能的提升、電池續航的優化、加量不加價,這些升級讓iPhone在與安卓旗艦的正面競爭中重新具備了說服力。
然而,硬件升級只是蘋果重振雄風的第一步,真正的挑戰在于軟件和服務層面的創新。當前科技行業已經進入了由人工智能主導的新階段,硬件性能的差異正在縮小,而AI能力的差異卻在擴大。在此背景下,蘋果僅僅依靠硬件升級是遠遠不夠的。
遺憾的是,蘋果在AI領域的布局相對滯后。雖然蘋果很早就開始布局AI技術,但在消費者可感知的AI功能上,蘋果明顯落后于國內安卓廠商。Siri的智能化程度、照片處理的AI能力、系統級的智能助手功能等,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市場反饋來看,消費者對AI功能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無論是拍照時的智能優化,還是日常使用中的智能助手,用戶都希望手機能夠更加智能化。在這種需求推動下,AI手機必然會成為市場的主流趨勢,而那些在AI能力上落后的產品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

相比于國內廠商的AI創新,蘋果的AI技術發展顯得相對保守。雖然蘋果在WWDC 2024上發布了Apple Intelligence,但這一功能的實際表現和用戶體驗還有待驗證。更重要的是,Apple Intelligence在國內市場的落地面臨著諸多挑戰。中國對于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有著嚴格的要求,而AI功能往往需要大量的數據收集和處理。蘋果需要在保護用戶隱私和提供AI服務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在技術實現上存在一定難度。
此外,蘋果在AI領域,還面臨本土化適配的挑戰。AI功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本地語言和文化的理解,而蘋果在中文語言處理和中國用戶習慣理解上相對薄弱。相比之下,國內安卓廠商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他們更了解中國用戶的需求,也能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
與蘋果的AI技術遲滯不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安卓廠商在AI技術上的激進投入。華為、小米、OPPO、vivo等主要廠商都將AI視為未來競爭的核心領域,在研發投入和產品創新上展現出了強勁的勢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