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跑高速,突然發現方向盤有點發沉,儀表盤胎壓燈還閃了下,嚇我一跳。到服務區一測才知道胎壓低了不少,后來跟修車的朋友嘮起這事兒,才明白胎壓這東西真是季節性的活兒,夏天降點、冬天補點,差 0.1bar 就能差出不少事兒。
好多人都以為胎壓是固定數,比如總說 2.5bar 就行,其實真不是。我那車說明書上寫著標準冷車胎壓 2.4bar,朋友說夏天得調到 2.3bar 左右,就低那么一丟丟。你別說,去年夏天沒調的時候,一箱油跑高速就少跑了幾十公里,輪胎摸著還發燙。后來才知道,天熱路面溫度高,輪胎跑起來摩擦生熱,氣體會膨脹,胎壓自然升高。要是一開始就打得太足,跑著跑著壓力超標,胎面中間磨得飛快不說,高速上爆胎風險也大。
冬天就更得注意了,氣溫一降,胎壓自己就往下掉。我記得去年冬天第一次降溫,胎壓燈直接亮了,去補氣的時候師傅說,外界溫度每降 10℃,胎壓大概就降 0.1bar。這時候就得往上補一點,比標準值高 0.1bar 正好。之前圖省事沒補,結果不僅油耗上去了,過減速帶的時候感覺輪胎特別硬,抓地力也差,雨天剎車都有點虛。后來調到 2.5bar,明顯感覺方向盤輕了,油耗也下來了點。
千萬別學有些人冬天故意放氣,說什么增加接觸面積抓地力強。那都是越野才用的招,平時開車這么干純屬瞎胡鬧。胎壓太低的話,輪胎跟地面接觸太多,摩擦大了不僅費油,胎壁還容易老化,跑高速的時候溫度升得快,反而更容易爆胎。我鄰居去年冬天就因為胎壓太低,跑長途把輪胎磨出了鼓包,換胎花了小一千,真是不值當。
其實找標準胎壓特簡單,不用記那些復雜范圍。車門邊的標簽或者油箱蓋上都寫著,不同車型不一樣,轎車一般 2.2 到 2.5 之間,SUV 能稍高點。關鍵是看冷車胎壓,車停一晚上再測才準,跑熱了測的數根本不準。我現在養成習慣了,每周繞車檢查的時候都摸下輪胎,軟塌塌的就趕緊去補氣,尤其是跑長途前,必須測一遍。
對了,滿載的時候也得調調。上次拉著家人出去玩,后備箱塞滿行李,后排坐了三個人,我就把后輪胎壓再調高了點。不然輪胎負重太大,容易傷胎。不過也別太高,太高了抓地力會下降,雨天剎車距離都變長,舒適性也差,過個坑洼路面顛得人難受。
現在好多車都有胎壓監測,真是太實用了。但也不能全靠它,有時候慢撒氣監測反應沒那么快。我就備了個小小的胎壓計,幾十塊錢,自己測著方便。真的,胎壓這事兒看著小,影響可太大了,不僅關系著油耗,更連著安全。差那 0.1bar 的調整,花不了幾分鐘,換來的踏實可不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