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放在家門口、價值上萬元的衣物,轉眼被鄰居老人當作廢品撿走,最終以9元價格賣出——這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糾紛,近日在成都雙流區(qū)人民法院落槌定音,判決結果卻讓許多人直呼“意想不到”。
2025年4月15日,年輕人王東(化名)經(jīng)歷了一場“價值過山車”。他將裝有貴重衣物的袋子放在家門口,等待快遞員上門取件。不料外出歸來后,袋子不翼而飛。
這些衣物包括始祖鳥沖鋒衣、沖鋒褲等多件品牌服裝,購買總價高達1.5萬余元。其中最昂貴的始祖鳥沖鋒衣是2024年8月以3439元購入的,沖鋒褲也價值2199元。
通過物業(yè)監(jiān)控,王東發(fā)現(xiàn)拿走袋子的竟是同樓的88歲張婆婆(化名)。婆婆將袋子當作廢品,拿到回收站賣了9元錢。
01 天差地別的價值認知
“兩個袋子里的衣服買的時候花了15000多元”。王東面對采訪時,語氣中仍帶著無奈。
當王東發(fā)現(xiàn)衣物失蹤后,立即報警并聯(lián)系物業(yè)。四天后,物業(yè)找到了拿走袋子的人——88歲的張婆婆。
在張婆婆和兒媳李芳(化名)眼中,那只是兩袋“別人不要的舊衣服”。李芳告訴記者:“婆婆一直以為自己撿到的是兩包別人不要的舊衣服”。
回收舊衣服的人檢查后稱重,最后以9元的價格回收。李芳特別強調:“回收的人告訴我們當時沒看到這些衣服有吊牌,確定是舊衣服”。
而王東則堅持說衣物幾乎全新,其中不少還帶著吊牌。
一袋衣物,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判斷,讓這場鄰里糾紛迅速升級。
02 從調解到法庭的維權路
4月19日,李芳和婆婆急忙去回收衣物的倉庫翻找,幸運地找回了包括始祖鳥沖鋒衣和沖鋒褲在內的5件衣物。
但王東表示:“這幾件衣服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損”。他要求婆婆賠償8000元。
李芳則覺得這個數(shù)額難以接受,“想著衣物還有折舊,便提出可以賠5500元”。她坦言,婆婆確實有錯,作為親屬也在積極協(xié)商。
在公安機關調解無果后,王東將張婆婆及其兒媳以及小區(qū)物業(yè)公司一并訴至成都市雙流區(qū)人民法院,要求賠償各項費用共計22530.9元。
03 法院判決的平衡智慧
9月18日,雙流區(qū)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此案。
法院判決書指出,張婆婆辯稱系“誤撿他人丟棄的垃圾”,但王東放置的衣物為待寄快遞,且張婆婆在發(fā)現(xiàn)衣物屬性后未及時返還、反而變賣,主觀上存在過錯,其行為已構成民事侵權,應承擔賠償責任。
關于財物損失金額認定,法院結合王東在公安機關陳述的衣物清單、提交的購買記錄,以及雙方確認的“已歸還5件衣物”等事實,綜合衣物購買時間、使用情況、已追回物品數(shù)量及價值等因素,酌情認定張婆婆應賠償王東財物損失800元。
收到判決書后,李芳于9月26日將法院規(guī)定的賠償金額通過微信轉賬給了王東。
04 價值認知的代際鴻溝
這場糾紛背后,折射出不同年齡段人群對物品價值認知的鴻溝。
對王東這樣的年輕人來說,品牌服裝的價值不僅在于使用功能,更在于其品牌溢價和社交屬性。一件始祖鳥沖鋒衣,不僅是遮風擋雨的工具,也是生活方式的象征。
而對88歲的張婆婆而言,衣服的價值可能僅限于保暖和耐用程度。在她眼中,一堆被隨意放在門口的衣物,很自然地被歸入“被丟棄”的范疇。
這種認知差異在當今社會并不罕見。有調查顯示,老年人購買服飾時更注重實用性和價格,與年輕人追求品牌、時尚的消費觀念形成鮮明對比。
05 日漸凸顯的銀發(fā)經(jīng)濟困境
張婆婆的困惑并非個例。許多老年人正面臨著與日新月異的消費市場脫節(jié)的困境。
據(jù)調查,老年人服裝市場存在品種少、價格高、款式舊等問題。與此同時,一些商家卻利用老年人的認知特點,進行不當營銷。
比如,日本曾發(fā)生百貨商場向患有癡呆癥的老年人反復銷售大量服裝的案例。一位78歲的老奶奶在4年多時間里購買了280多件衣服,直到親人發(fā)現(xiàn)時,家中到處都是未開封的襯衫和夾克。
相比之下,張婆婆的行為雖然造成了他人損失,但并非出于惡意,而是源于對現(xiàn)代商品價值的無法準確認知。
一邊是年輕人珍視的品牌服裝,一邊是老人眼中“不值錢”的舊衣物。法院800元的判決,試圖在權益保護和情理考量間取得平衡。
如果你是王東,你會接受這個結果嗎?還是堅持要求全額賠償?如果你是張婆婆的家人,又會如何處理?
當我們的貴重物品因他人的“不識貨”而受損時,是應該堅持自己的權益,還是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