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作為始于2009年的營銷活動,早已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年度盛事。和往年相比,今年的“雙十一”周期長達一個月,時間接上了國慶中秋,也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長”。一次次刷新的交易紀錄、花樣繁多的營銷玩法以及極具吸引力的低價優惠,都是它不可或缺的元素。
但如今,這個曾經的互聯網頂級營銷盛宴正悄然改變。今年,多家電商平臺卸下了復雜玩法,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頭部企業,紛紛推出“一件直降”“單件立減”活動,過去需靠湊單才能享優惠的模式已成歷史,優惠獲取流程愈發簡潔。
不僅如此,電商行業的競爭邏輯也在悄然重塑。“價格戰”曾是行業常態,每逢“雙十一”,各大平臺必爭“全網最低價”;如今企業轉向理性競爭,不再將價格作為核心賣點。這種轉變,早就在消費者的感知中顯現——從2023年開始,“一覺醒來雙十一就結束了”“為什么對雙十一越來越沒感覺”的討論便熱度高漲。
作為節點營銷的典型代表,“雙十一”的稀缺性正快速消退。隨著直播帶貨等新型電商模式興起,“天天都是雙十一”的時代已然來臨。各大平臺要么拉長優惠周期,要么進一步簡化購物流程,行業競爭也從過去單純靠低價搶用戶,轉向以優質服務吸引并留住消費者。
過去,“雙十一”集中爆發的消費需求常引發物流擁堵。消費者被迫跟著優惠節點扎堆購物,不僅自身體驗大打折扣,也給電商倉儲、配送等環節帶來巨大壓力。
如今,消費者的選擇空間與購物自主性持續提升,過去那種把優惠時間、規則固定死的玩法,顯然已不合時宜。“雙十一”期間,用戶也從昔日的“瘋狂掃貨”轉為如今的“謹慎下單”,跟風式的感性消費正逐漸轉向主動理性消費。
中國電商行業已進入下半場,比拼的不再是“低價套路”,而是“服務質感”。平臺簡化優惠規則的背后,是對消費本質的回歸,“雙十一”的這些改變,藏著行業的升級密碼。昔日常見的物流擁堵、下單焦慮乃至企業業績壓力都在提醒:電商的商業邏輯應是“滿足需求”而非“制造需求”,健康的消費生態,從不是依賴購物狂歡,而是需要有溫度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