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義烏街頭的“江西小炒”陸續亮起燈火。明檔里鍋鏟翻飛,空氣中彌漫著辣椒與熱油碰撞出的獨特香氣。在這座以“世界超市”聞名的城市里,一道源自鄰省的家常味道,成為了新的街頭風景。
“義烏的特產是什么?”
“江西小炒!”
浙江義烏一場音樂節的舞臺上,女歌手與臺下觀眾的意外互動,讓江西小炒徹底出圈,也道出一個值得關注的飲食現象。
“江西小炒”不是指某個特定的餐飲品牌,而是對遍布外省的江西人開的小餐館的統稱。來自美團的大數據顯示,搜索“江西小炒”關鍵字,門店數量排名第一的省份是浙江。在浙江省內,義烏的門店數量最多——全市有近3000家“江西小炒”,從2024年末到現在,新增門店超過300家。
今年11月,義烏即將舉辦第二屆江西小炒技能大賽,在浙江的城市,為非本土的美食辦官方賽事,這實在少見。我們探訪義烏,試圖尋找答案:一碗帶著江西辣味的家常炒,究竟是如何突破地域與口味的限制,在浙江人的餐桌上扎根?

江西小炒店里,廚師正在烹飪。受訪者供圖
在街頭,轉角遇到江西小炒
走在義烏,更能直觀感受到江西小炒分布的密度。
總面積1.3平方公里的誠信社區,就分布著上百家江西小炒店,街道上,“江西特色”“贛鄉土菜”的招牌目不暇接。
“江西小炒在義烏能扎下根,主要因為這里聚集著龐大的江西老鄉。”義烏市江西商會監事會主席周立新說。據統計,義烏現有人口超340萬,其中江西人超50萬。
上世紀90年代末,義烏小商品市場崛起,催生大量用工需求。江西作為勞務輸出大省,大量務工者選擇奔赴義烏。兩地距離近、交通便利,江西人逐漸把這里當成了“第二故鄉”。
今年65歲的周以禮就是這波浪潮中的一員。2004年,他和妻子坐了5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從江西貴溪市來此。“當時兜里只有一千塊,借了五千,在佛堂鎮夜市租了兩間小店。”他回憶,那時候這個炒菜店連招牌也沒有,就靠口口相傳,“夜市有個貴溪人炒的菜,夠辣夠味!”
早期的江西小炒大多是小店小攤、“夫妻檔”或者“父子檔”經營的模式。2010年前后,義烏制造業迎來黃金期,江西小炒也迎來了“高光時刻”。這些小攤成了務工者的“能量補給站”——10分鐘就能吃完一碗辣椒炒肉配米飯,趕去車間上班。
2008年來到義烏的祝真名,也是最早一批江西小炒創業者之一。他告訴記者,當時顧客主要是江西老鄉。“本地菜太清淡,我們江西人吃不慣。”祝真名說,干活的人趕著吃飯,小小的門店常被擠得水泄不通,“甚至有客人為了早點吃上,自己去后廚幫忙洗碗呢!”
義烏市餐飲賓館行業協會會長王文慶認為,親民是江西小炒的一大優勢。“這些小炒店能留住客,除了家鄉味,更靠‘性價比’。”
這些小店大多開在街頭巷尾,門面不大,小一點的就幾張桌椅,大一點的帶兩個包廂。前店后廚,裝修普通,店內張貼著琳瑯滿目的菜肴圖片,每道菜都明碼標價——素菜10元左右一盤,葷菜15-30元,幾乎沒有超過30塊錢的菜品,走進飯店的顧客,自然有種親近感。
味道正宗、價格實惠,讓江西小炒在義烏快速扎根,真正推動它遍地開花的,是“親幫親”的創業模式。
第一批創業者成功站穩腳跟后,不斷帶動老鄉加入。“小炒行業投資低、門檻不高,自己當老板又自由,自然成為很多江西人外出創業的首選。”周以禮說。
第一代江西小炒創業者,大多會掌勺,手藝要么傳自長輩,要么是自己常年琢磨出來的。祝真名說:“其實江西菜早有講究,明清時贛商走南闖北,就把‘鮮辣提鮮’的口味帶到各地,現在我們炒的菜,就是跟著老法子來——用新鮮辣椒、老家的豆豉,猛火快炒,才能出那個香。”
現在每當有老鄉新開館子,祝真名會帶著店里廚師一起去試吃,“嘗嘗味道正不正,能不能讓老鄉認,也看看有沒有能學習的地方。”這份質樸的較真,讓江西小炒的“老味道”一直沒走樣,讓更多人在義烏的街頭巷尾,嘗到了來自江西的地道風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