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今天刷到一條新聞,真是讓人心里暖烘烘的,又忍不住豎起大拇指!在河南漯河的一個村子里,鑼鼓喧天,熱鬧得像過年,為啥?原來是村里又在給老人們發(fā)“大紅包”了——這次足足發(fā)了40萬元!現(xiàn)場的老人們一個個笑得合不攏嘴,點錢點得那叫一個開心。這事兒一傳開,立馬沖上熱搜,不少網(wǎng)友都羨慕壞了:“這是什么神仙村子?”“還缺村民嗎?”
說實話,剛開始我和大家一樣,以為是什么特殊獎勵或者偶然的慈善活動。結果你猜怎么著?人家村支書輕描淡寫地說了句:這事兒啊,我們村已經(jīng)干了19年了!每年都發(fā),因為我們集體經(jīng)濟每年收入上千萬,不差錢!
1. 關鍵在哪?“可持續(xù)”才是硬道理!
很多地方可能也有一時性的慰問,但像這樣能堅持快二十年的,鳳毛麟角。這說明啥?說明他們村的集體經(jīng)濟不是虛的,是真正有強大“造血能力”的。舉個例子,這就好比一個人偶爾給你發(fā)個紅包,你會感謝;但如果有個人能給你一份穩(wěn)定的終身養(yǎng)老金,那感覺能一樣嗎?后者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無可比擬的。
2. 老人那句大實話,道破了天機!
有位老大爺接受采訪時,樂呵呵地一句話直接火出圈:“集體經(jīng)濟搞得好,比養(yǎng)兒子強!”這話聽著可能有點玩笑,但細品之下,全是生活的智慧啊。說白了,這體現(xiàn)的是一種“集體共富,老有依靠”的理想模式。當集體這個“大家”發(fā)展好了,生活有保障,醫(yī)療有支持,精神有關懷,自然能減輕“小家”的養(yǎng)老壓力,也讓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尊嚴。
3. 他們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我覺得,這絕不是偶然。背后肯定有一個有想法、能干事的領導班子,把村里的資源盤活了,可能是搞活了村辦企業(yè),可能是盤活了土地資源,也可能是找到了適合本地的產(chǎn)業(yè)。總之,他們把“蛋糕”做大了,然后公平地分給村民,特別是最需要關懷的老人。這種模式,難道不比等著外面輸血、發(fā)點臨時補貼更值得點贊和學習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