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0分鐘送藥,到30分鐘送萬物,中國電商對傳統零售的改造,逐漸“卷”向新的高度。
10月29日,美團閃購宣布聯合上萬個品牌建設“品牌官旗閃電倉”。新模式下,品牌可通過入駐“官旗閃電倉”在美團閃購開設官方旗艦店,美團閃購將為其搭建倉儲、配送、數字化系統等即時零售“基建”設施。在該模式下,各類品牌可以以輕資產、低成本的“拎包入駐”,布局即時零售賽道,開拓經營新主場。
幾乎同一時間,淘寶也宣布了對即時零售市場的再加碼。
10月31日,淘寶閃購正式發布全新連鎖便利品牌“淘寶便利店”。這一品牌將以閃購倉為形態,主打“一應俱全、24小時營業、30分鐘達”的便利服務。據介紹,淘寶便利店將“不建倉、不開店、不與商家爭利”,而是以品牌授權的形式給到符合標準的商家使用,門店資產屬于商家,商家按照平臺標準提供服務。
外行可能看到兩家大廠互掐的熱鬧,內行會看到的,是中國即時零售市場過去三十多年持續演進的門道。
中國互聯網電商時代的大幕,從“所有行業都能被互聯網重做一遍”的雄心壯志開始,經歷了狂熱、喧囂、泡沫、裂變、暗戰、退潮,但共性的是,中國零售不斷進化的小步快跑,從單一渠道的實體網絡,到向線上化、無線化轉型,再到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平臺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淘寶豐富的商家生態和強大的商品供給、京東零售強大的供應鏈和履約能力、美團在本地服務領域的持續深耕。
到今天,其核心驅動力,已經從過去的渠道擴張,轉變為以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精準滿足消費者對質價比、即時便利和獨特體驗的多元化需求,傳統零售的時空邊界被逐漸消解,“人、貨、場”關系已經被再次重構。
作為即時零售時代的“基礎設施”,中國的互聯網大廠正在進入新一輪生態位競爭。
“體驗中心+旗艦閃電倉”:線下零售的未來形態?
零售的本質是效率,這是行業不變的母題。
從經銷-網點零售,到貨架電商,再到現在的近場-即時零售……可以說很大程度上中國零售的演進歷程,基本都是圍繞供應鏈效率的提升而展開的。時代和市場的無數演變,一次又一次在回答同一個問題:如何讓商品以更高的效率、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價格觸達消費者。
即時零售是通過線上即時下單,線下即時履約,依托本地零售供給,滿足本地即時需求的零售業態。整體而言,在傳統結構下,中國即時零售服務主要由三個要素構成:即時性的需求(用戶和流量側,多圍繞應急和便捷等場景延展)、即時性的供給(多為本地供給,SKU相對有限)和即時性的履約(“30分鐘配送到家”)。
即時零售的本質,是市場需求向線下場景拓展,消費者的衍生需求被激發,從“30分鐘送外賣”,到“30分鐘送藥”,乃至于送手機、家電甚至“送萬物”。這種路徑也決定了即時零售逐漸會走向兩種模式,即自營和平臺模式。眼下,市場中自營模式多聚焦生鮮和商超品類;而平臺模式往往因其聚合屬性,有更強的商品豐度,也更加多元。
在中國即時零售的前半場,行業競爭多半是圍繞“履約”這一核心能力展開的。
傳統貨架電商是遠場,遠場電商更容易受益于干線物流,規模效應更強,配送成本更低;即時零售是近場,大多需要騎手點對點配送,天然存在配送成本偏高的問題。但幾乎所有即時零售玩家,都需先解決履約問題——一個例子是:山姆會員店在中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其線上化,其即時零售能力就復用了達達的履約網絡。
但放在一個更長期的維度來看,中國即時零售的后半場,仍將回歸商品供給的競爭。
即時零售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供給很多時候是本地化的:從送外賣到送藥,到商超和小便利店,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本地供給幾乎決定了消費者可以獲得的“體驗邊界”。這就帶來了一個潛在問題:消費者的內生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滿足,尤其是品質消費和品牌消費。
作為這個問題的“背面”,供給側也面臨一個類似的問題:在傳統模式下,“本地供給服務本地”受限于當地的線下零售能力,商家往往優先提供某些必需品,在多樣供給、品質供給、品牌供給方面有短板。這種形態的即時零售市場,本質上更接近傳統的供銷邏輯,而非新的零售邏輯。
受限于布局成本、回報周期等多方面的考慮,品牌和品質商品在進入即時零售市場時,也會有所顧慮。
站在這個角度,近年來中國即時零售市場的新變化,其實正是在解決這個課題。
比如“品牌入倉”。
我們以傳統的“開店模式”作為對照。在“開店模式”下,在通過審核后,品牌商的前端店鋪可以通過美團、美團外賣、大眾點評等入口進行線上展示,以此觸達消費者;但在“入倉模式”下,通過審核后,品牌商的商品會先進入中心倉后,再進入品牌官旗閃電倉,最后通過騎手配送給消費者。
和“品牌開店”相比,“品牌入倉”不僅解決了履約問題,還降低了品牌方布局新市場的成本。品牌也不需要從上游到下游“大包干”,重復造輪子,可以直接復用美團閃購的倉儲、配送、數字化系統等即時零售“基建”設施——這也意味著,單個倉的體系化能力,甚至可以被用于多個品牌,也具備了靈活入駐和退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