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HICOOL 2025全球創業者峰會舉辦“AI賦能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論壇上,來自不同領域的與會嘉賓從資本端、學術端、技術端,再到法律端,以一個相對完整的鏈條就“AI驅動下的技術突破和生態構建”進行了深入探討。嘉賓們一致認可,應從需求端出發,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找到AI的生存和發展方法。
圖片
破解供需平衡
資本是產業趨勢的晴雨表,必然對AI賽道有著非常前沿的感知。中金資本執行總經理屠繼賢介紹,中金資本近期接觸到的項目中,超過一半都包含AI元素。而且,無論是海外還是國內,AI在項目中的占比提升得都非常明顯。
啟迪應急常務副總裁曾垂蘭則表示,從孵化企業的角度,啟迪更關注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專注于垂直領域,尤其是需求端。比如,在安全應急和軍民融合等行業深度方面,讓數字類和AI類企業能夠在這些領域應用。
因此,在算力的問題上,曾垂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需求端,現有的算力并不能滿足需求。“當前很多算力無法處理數據集,由于數據內容不夠豐富,很多業務場景難以被滿足。”
曾垂蘭認為,破解供需端這種不平衡,關鍵在于垂直領域的行業深度,需要關注底層基礎技術。目前,大家更多關注的是上層的開源技術,并基于此進行訓練。而底層技術往往被忽視,導致在應用端出現了很多問題。
據悉,啟迪正在構建一個基于自主技術的算力平臺,解決當前算力不足的問題,特別是在處理大規模數據集和豐富數據內容方面。通過專注于底層基礎技術的研發,填補現有技術空白,從而更好地滿足各類業務場景的需求,助力優質內容的產出。
“從微觀層面看,由于我們擁有技術‘錘子’,往往會傾向于尋找‘釘子’來匹配,這中間存在較大的信息差。許多傳統企業(如餐飲行業)對大模型底層技術的認知存在門檻,特別是在權益模型訓練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礙。”北京大學(天津濱海)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謝魁分享了在具體技術研發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產生的思考。
開放的姿態
在探討AI在重塑數字經濟結構與未來增長點的過程中,未來AI健康生態環境應該是怎樣的,各位嘉賓的觀點各有新意又不謀而合。
謝魁表示,在當前這波AI大模型技術浪潮中,中國處于一個相對供給過剩的狀態。無論技術研發還是AI Science領域,目前國內的技術水平與全球頂尖企業不相上下,但聚焦具體場景,許多在傳統行業表現優異且具備較強AI能力的企業,在如何運用AI來改造方案時,仍然面臨信息差的問題。謝魁建議,從整個AI技術領域來看,我國具備很強的能力,人才也非常多,不妨把格局放開一點,放在整個全球市場的成長機遇中。
曾垂蘭則認為,未來技術能力仍然是關鍵,但可以從需求端出發,找到AI的生存和發展方法。上下游產業需要協同發展,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才能實現同步增長。
屠繼賢強調,中國的AI已經從技術摸索期,進入到模型應用和付費的實踐階段。技術需要開放和協同,商業模式既要落地也要閉環,治理結構需要標準但也要靈活變通,AI的發展既要創新也要向善,過于激進是不可取的。
最后,從法律角度保障層面,漢坤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李勝認為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立法層面必須有法可依,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越來越多成熟和完善的法規出臺。而在執法層面,執法機構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確保法規得到有效執行。同時,企業的責任會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平臺類企業,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包括安全責任和數據責任。這樣,消費者和普通用戶的權益才能得到更好保護。